3月22日,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生物环境学院与浙江宜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校外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协议,并举行授牌仪式。生物环境学院中药学专业教师李雪芹教授代表学院签约,党总支书记徐春霞为基地授牌。仪式结束后,中药学专业60余名师生赴板栗山开展白芍移栽实践,标志着校企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签约共建: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签约仪式在浙江宜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举行。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高水平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中药学专业学生提供涵盖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等环节的实践教学资源,并通过课题合作、技术交流等方式深化产学研融合。李雪芹教授表示:“此次合作将破解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学生得以在真实生产场景中提升专业技能,为中医药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

徐春霞在授牌仪式中强调,实习基地是学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校企协同不仅服务于学生成长,更能为地方乡村振兴与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她期待未来双方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领域拓宽合作边界,打造“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闭环生态。

实践育人:田间课堂深化专业认知
签约仪式后,中药学专业师生团队即刻前往火烧吴村板栗山,开展中药材白芍的移栽实践活动。在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实地开展了科学施肥、精准移栽、规范开垄等实践活动,对白芍的生长特性有了深入的了解。参与学生表示:“课本知识在田间变得鲜活,这样的实践让我们对中医药产业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浙江宜康农业科技相关负责人透露,后续将依托基地平台开发更多实践项目,如田间管理标准培训、中药材品质检测等,并与学院共同申报地方特色药材种植课题,推动科研反哺教学、产业赋能教育。

多方展望:校企地协同共绘中药新篇
此次活动得到诸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高度重视。火烧吴村负责人指出,高校与企业的联合进驻,不仅为乡村引入现代科技与人才资源,更将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激活“中医药+生态农业”的乡村振兴路径。
未来,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将持续深化“校、企、地”三方联动机制,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拟稿:吕双双 黄贇锋 审核: 徐春霞)